(网经社讯)近日,在Prime Day大促倒计时之际,亚马逊突然对北美、欧洲等核心站点发起大规模账号审查行动,超万名新注册卖家账号因“违反平台政策”遭封禁。这场被业内称为“合规风暴”的扫号行动,不仅暴露出平台对账号活跃度与合规性的严苛要求,更折射出全球电商从“野蛮扩张”向“规则治理”转型的必然趋势。
一、风暴来袭:新账号成“重灾区”,双轨审查机制升级
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(CBEC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亚马逊官方邮件显示,此次封号行动主要援引《亚马逊商业解决方案协议》第三条,指控卖家存在“违规行为”。受影响账号中,注册时长不足1个月、无销售记录的新账号占比超85%,部分卖家甚至未完成后台基础设置即遭停用。
扫号两大核心特征:
1.“新生儿筛查”式审查:平台对“不活跃账号”的判定标准大幅收紧。若账号注册后10天内未登录后台,或1个月内未发货,即触发二审流程,通过率不足5%;而完成法人视频验证的账号存活率可达80%以上。
2.“二审+视频验证”双轨制:无运营数据的账号直接进入二审,需提交营业执照、银行流水等文件;视频验证则要求法人实时应答公司信息、供应链细节等,错误率超30%即终止审核。
某深圳服务商透露,其客户中60%的新号在五一期间被封,部分卖家因“资料复用”导致关联账号被批量关闭,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
二、全球合规升级:从北美到欧洲,政策层层加码
此次扫号不仅是Prime Day前的“清场动作”,更是全球电商合规化浪潮的缩影。
北美站:加拿大实施强制KYC认证,要求卖家60天内提交护照、银行流水等四类文件,且账单信息不得遮挡,以配合《犯罪收益(洗钱)和恐怖主义融资法案》的修订39。
欧洲站:德国、法国重点清理法人年龄超65岁的账号,打击利用退休身份避税的灰色操作,同时响应欧盟《数字服务法》的实益所有人披露要求。
业内人士指出,平台正通过技术手段(如人口数据库比对)标记“高风险账号”,政策叠加下,高龄法人、资料复用、税务漏洞等行为无所遁形。
三、中国卖家应对策略:72小时激活与合规档案库
面对审查压力,中国卖家加速调整运营模式:
1.“黄金72小时”法则:新账号注册后需在3天内完成品牌备案、产品上架及FBA入仓,提升活跃度以避免被判定为“僵尸号”。
2.数字化合规档案库:将营业执照、法人护照、银行流水等关键文件加密存储于云端,确保平台抽检时30分钟内快速响应。
3.海外仓避险:通过提前备货至美西、美东等地的第三方海外仓,规避FBA爆仓风险,同时降低物流成本15%-20%。
某华东卖家表示:“视频验证已成为‘合规试金石’,通过者更易获得Vine计划邀请,平台资源正向优质卖家倾斜”。
四、行业反思:从“多账号游击”到“合规长期主义”
此次扫号暴露了传统运营模式的脆弱性。过去,卖家依赖“多账号矩阵”分散风险,但关联封号、资料黑名单等问题频发。如今,“十新”原则(新电脑、新IP、新收款账号等)成为防关联底线,而合规能力则晋升为核心竞争力4810。
未来三大趋势:
1.技术驱动审查:浏览器指纹、Cookies等数据追踪手段将更精准,单一IP或设备复用风险激增。
2.区域化合规网络:针对不同市场的税务、反洗钱法规,卖家需建立本地化合规团队,例如欧洲站的KYC与加拿大的AML认证。
3.平台资源倾斜:亚马逊通过“合规卖家扶持计划”,向通过视频验证的账号开放流量补贴、广告优惠等资源,推动生态良性循环。
亚马逊的“合规风暴”并非偶然,而是全球电商治理升级的必然结果。对中国卖家而言,这场风暴既是挑战,亦是机遇——唯有将合规内化为基因,方能在Prime Day乃至更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。